清晨8点半,水富猎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缝纫车间已传出“嗒嗒”声响。女工薛梅把一岁半的女儿兜在背后的棉布背带里,左手熟练地理平布料,右脚轻踩踏板,针头上下穿梭,一条工整的线迹逐渐成型。背上的孩子睡得香甜,偶尔咂咂小嘴,薛梅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没慢下来。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服装厂里并不稀奇。今年2月,该公司试投产的服装车间,成了附近村镇妈妈们的“打卡地”。80多名员工中,女工多达50余名,其中有一个13人的特殊班组格外引人注目。这个班组的女工们,孩子小的背在身上,孩子上学的掐着表接送,遇上娃生病的,打个招呼就能往家跑。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们“妈妈班组”。
缝纫机前的生产力
缝纫机前的雷正美刚锁完30件衣物的边线,抬头看了眼手表。11点20分,她利索地收拾好工位直奔孩子就读的小学,接上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厂里后,母子俩在食堂员工窗口打了一份3元的饭菜趁热吃了起来。孩子趴在值班室的小桌上写作业时,雷正美又踩起了缝纫机。
“工资按件算,我这月预计到手3000块?!崩渍莱读顺斗烊一路降男〕樘?,里面塞着孩子的作业本和饼干,“以前在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上下班时间灵活自在,又天天能见着娃娃?!薄拔颐堑钡厝吮壤习遄约焊M馨颜饧夜景旌?、办下去,因为它给我们这些宝妈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让我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能有所收入。”公司行政人员陈霖说。
特殊班组的管理秘诀
车间主管苏路露的考勤表与众不同。有的员工早上10点才到岗,有的下午3点就下班,还有人的工时记录上画着星星符号代表当天自主加了班?!罢庑┞杪杳堑墓ぷ魇奔湎裣鹌そ?,但产量却没缩水,”苏路露翻着生产报表:“试投产两个月,‘妈妈班组’每人日均件,产品合格率也并不比其他班组低?!?/p>
公司的管理秘诀重在“人性化”,实行弹性考勤、弹性工位、弹性绩效。根据女工们的具体家庭情况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家中有学生的女工,放学时段允许提前离岗,除每月600元兜底补助外,月底超额完成计件任务的还能领“效率红包”。更让女工们安心的是,公司正在筹备装修的“娃娃屋”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到时会有专人帮忙照看孩子,让她们能踏踏实实搞生产。
小车间里的大算盘
海外订单催得紧,车间里70多台缝纫机火力全开。总经理的笔记本上还有着更大的谋划:5条新生产线已进入设备采购阶段,届时将添置缝纫设备90余台,全面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0万元。
“我们在最初招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当地相关部门精准收集我们的技能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既帮群众‘找好活’、又帮企业‘好找工’,让妈妈们成为了我们的‘特种兵’?!惫靖涸鹑怂懔艘槐收耍喊聪钟心J剑桓觥奥杪璋嘧椤惫と四昃杖朐?万元,虽然比外出务工少一些,但能节省务工往返车费、老人带娃的补贴等隐性成本。更重要的是,她们把技术传给了乡邻,把消费留在了本地,也让孩子们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临近下班,缝纫机的嗒嗒声变得稀疏。薛梅给背上的孩子掖了掖背带,继续加工最后两件风衣。今年建厂以来服装生产接单量共1.2万余件,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海外市场,大家对公司前景充满了信心。车间白炽灯下,布料堆间晃动的背带兜布,和缝纫机面板跳动的计数器,正在同步记录着水富这个西南小城的“家门口就业”新试验。
编辑/杜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