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每周六的世纪金源致富站爱赶摆集市总是人头攒动。摊位有序排列,摆满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基诺族妇女王英正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她摊位上的茶叶、山木耳、土猪肉、红米和基诺火塘烤肉十分抢手,一天下来,王英的收入达到5800元。
她笑得合不拢嘴,激动地说:“这集市可真是我们的‘致富密码’,每周只需要4个小时,就能挣到一个月的生活费!”说起这一切,王英总会提及一个人——马连。
苦难童年,磨砺坚韧底色
1985年,马连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乡曼来村的哈尼族家庭。原本平静的生活,在她10岁那年被彻底打破。父亲因病离世,母亲遭受了沉重打击,弟弟也变得孤僻厌学。面对家庭的困境,年幼的马连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强。放学后,她不仅要收拾家务,还会去野外采野花装点屋子,试图给这个冰冷的家带来一丝温暖。
为了填饱肚子,她学会了挖野菜,加盐煮熟后和弟弟一起吃。即便生活艰难,她也从未接受过亲友的施舍,11岁就主动帮邻居干活,插秧、采茶、放牛,用稚嫩的双手换取生活的希望。
13岁时,母亲离家外出打工,马连便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供弟弟读书,高二的她申请保留学籍,开启勤工俭学之路,白天在照相馆帮忙,晚上辗转于酒店、烧烤摊等地打工,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学业,也助力弟弟顺利入伍。
创业拼搏,点燃梦想火种
高中毕业后,马连为了生计拼命打工,最多时一天兼5份工作。2005年,她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借款4万元加盟金碧擦鞋店,在西双版纳开设第一家全国连锁店。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客源不足,重重困难接踵而至,但马连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用心经营。她不仅将店铺打扫得一尘不染,还刻苦学习皮革护理技术,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渐渐地,擦鞋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年收入达到30万元。
致富后的马连没有忘记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同年,她创办残疾人皮具维修保养翻新技术培训班,帮助残障朋友掌握技能,重拾自信。在她的带动下,西双版纳陆续开设10家擦鞋店,解决了部分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成为城市里温暖的文明符号。
创新助农,开拓致富新径
2022年6月,马连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她积极协调景洪市妇联、景洪市总工会、共青团景洪市委、景洪市乡村振兴局,创立了6个景洪乡村振兴群团助农致富站,分别位于曼沙、滨港国际、勐旺乡、普文镇、世纪金源、景哈乡。
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马连深知,景洪市16个乡镇、街道、农场拥有丰富优质的农特产品,却苦于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于是,她一头扎进整合资源的工作中。为了说服农户加入,她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致富站的运作模式和前景。她还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在马连的努力下,来自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世居民族的妇女们积极响应,她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带着自家新鲜的农产品齐聚致富站。
清晨带着露珠的蔬菜、刚采摘的水果、手工制作的特色小吃,摆满了致富站的摊位。这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农特产品,瞬间吸引了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的目光,曾经滞销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抢手货,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
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马连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她担任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村振兴观察员、云南省妇联巾帼云品推荐官以及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亲自在注册账号的媒体平台拍摄宣传视频。
为了更好地推广产品,她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各民族语言和文化,能熟练用傣、哈尼、基诺等少数民族语言介绍产品,还学会了各民族山歌,在直播中与观众热情互动。经过3年的努力,线上销售额超500万元,让景洪的农特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公益相伴,传递温暖力量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马连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公益之心。
从2019年起,她便关注景洪市第三小学的瑶族贫困孩子,积极对接爱心企业,发起“帮扶贫困儿童,情牵家国未来”公益捐赠活动,累计捐赠物资价值40余万元。
她还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28名瑶族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对接爱心基金为贫困大学生争取100万元助学金,个人捐款捐物达15万元。此外,她还帮助推销景洪市特殊学校残疾孩子制作的手工艺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马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韧与担当。她是创业路上的勇者,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是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激励着傣乡人民向着美好生活奋勇前行,她用爱与坚持,为傣乡大地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编辑/杜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