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当滇西的春风拂过龙陵万亩石斛种植基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昆明传来:保山市龙陵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赵菊润荣获云南省首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称号。
这是继“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后,这位将半生献给石斛产业发展的“斛妞”再添殊荣。从林业技术员到产业破冰者,从红十字“摆渡人”到新时代“传播者”,她用28年的奋斗轨迹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匠心破茧,让石斛生出金翅膀
“微信名叫‘斛妞’,是因为我的人生早与这株仙草血脉相连,从此石斛也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角?!痹谠莆礴匀频牧桨胙路乱吧种不?,赵菊润轻抚石斛枝条,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2013年刚接手负债15万元的县石斛研究所时,摆在面前的不仅是8名职工、2台电脑的窘境,更是霜冻灾害后全县石斛产业濒临崩盘的?;?。
这个倔强的龙陵女儿带着团队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收集野生石斛种质202种;在闷热的种质资源中心连续攻关6年,成功选育出11个优良品种;更以“厚脸皮”精神七赴省城,硬是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市场准入难题。2018年1月19日,《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的颁布,让龙陵紫皮石斛成为全国首个获食品标准的石斛种,直接带动当年鲜条价格飙升80%。
在碧寨乡天宁村,曾经守着大山无增收产业的杨从彩望着110亩丰收的近野生种植石斛感慨:“当年种植失败想放弃时,是赵所长手把手教我石斛管理技术,这几年来,平均年收入能有三四十万。”赵菊润团队创新的“床式集约化有机栽培技术”“林下近野生种植关键技术”带动全县4400人脱贫,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仁心摆渡,架起生命希望之桥
2021年8月,当赵菊润转任龙陵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时,这个边疆小县的红十字事业正面临着组织体系薄弱、群众认知度低的困境。她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全县10个乡镇红十字会的全域覆盖。在碧寨乡红十字会挂牌现场,她握着乡红十字会负责同志的手说:“这不是简单的挂牌仪式,而是要在每个乡镇建起30-50人的志愿服务队,让红十字的旗帜真正插到群众心坎上?!?/span>
面对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零基础”的难题,45岁的赵菊润带头啃下急救课程,率队赴昆明参加专业培训。在镇安镇镇北社区的首场培训中,她亲自示范心肺复苏术,手把手教会51名社区群众急救技能。2022年,全县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22场次,培养持证救护员1132人,普及培训13030人次,完成的培训数量是市级下达任务的11倍。
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发起的“捐资助学”攻坚行动。2022年她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县、乡红十字会联合“捐资助学”活动,在勐糯镇首场募捐活动中,她创新采用“乡贤恳谈+众筹”模式,募集善款83.29万元。2022年“99公益日”期间,她发动全县群众参与,获得了云南省县级万人捐款率第一名,募捐金额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赵菊润也被省红十字会表扬为“年度优秀筹款组织者”。全年共募集善款530万元,受助大学生在感谢信中写道:“赵阿姨送来的不仅是助学金,更是改变命运的曙光?!?/span>
初心如磐,唱响边疆奋进曲
2023年2月履新龙陵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的赵菊润,面对的是传统媒体转型的阵痛期。她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中央厨房”机制,将部室有效融合,打破部室之间人员安排、职能职责、沟通交流等限制,形成“大开放、共创事、勤沟通”的体制机制。
每周一组织召开选题策划会时,她总是强调,“我们要用沾着泥土香的镜头,讲述冒着热气的龙陵故事?!彼恐苡爰钦咭黄鹁牟呋?+N”条主题报道,向国家、省、市级媒体推送,2024年省级以上主要媒体采用龙陵稿件2037条次,全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发4条报道,创下龙陵县宣传新纪录。2023年,她带领团队推出石斛产业系列融媒体产品,其中《云南龙陵:4万亩石斛迎来丰收季》单日播放量突破500万。
“奋楫扬帆正当时,笃行不怠求更好。”面向未来,赵菊润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论组织把她安排到哪个岗位,她都将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行,为龙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巾帼力量。
编辑/李怡瑶